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次关键会议,不仅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更为建筑业未来五年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次全会重点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不仅关乎国家命运,更深度关联着建筑行业的未来走向。公报已经发布,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深入这份纲领性文件,探寻建筑业的机遇与方向。


公报通篇贯穿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主线,并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对建筑领域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原则:
1、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告别过去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对于建筑领域而言,这意味着行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高品质发展。
2、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这直接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精准的路径指引。建筑产业不再是孤立的“盖房子”,而是要与先进制造、数字科技、节能环保等领域深度融合,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3、统筹发展与安全: 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包括国家经济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包括具体的生产安全、建筑质量安全、城市运行安全。建筑领域作为高风险行业和城市生命线的载体,必须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
4、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要求建筑领域的产出必须更加注重民生导向,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住房保障到城市更新,从乡村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都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5、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再次强调,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明确牵引。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因此必然是绿色转型的主战场。公报的压力与要求,将倒逼行业加速向节能、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这些宏观政策共同构成了建筑领域未来发展的“新基调”:即一个以高质量、绿色、安全、智能、惠民为核心特征的崭新阶段。
具体部署将对建筑领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发展理念之变:从“大兴土木”到“精益营造”,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1)模式的转变:告别以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为特征的旧模式,转向以产品力、服务力和可持续运营能力为核心的新模式。开发商必须更加注重住房的居住属性,提升设计、建造、材料和后期服务的品质。
(2)结构的优化:公报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意味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这为建筑企业提供了新的、更稳定的市场赛道,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政策导向的能力。
(3)风险的化解:公报要求“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这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息息相关。通过控制地方债务,可以减少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为房地产市场建立长期健康发展的机制奠定基础,避免大起大落对建筑行业造成冲击。
2、技术驱动之变:拥抱“智能化”与“数字中国”,催生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
(1)智能建造全面落地: 建筑信息模型(BIM)、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与建造过程将深度融合。从自动化施工机械到智能工地管理,从数字孪生到智慧运维,整个产业链的效率、精度和安全性将得到极大提升。这不仅是工具的更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
(2)工业化与智能化协同: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代表,将与智能化紧密结合,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工厂造零件、现场拼房子”的模式,实现更高水平的标准化、精益化和绿色化。
(3)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建筑业将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是能够孵化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例如,基于BIM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筑能源大脑、城市信息模型等,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绿色转型之变:响应“双碳”目标,构筑绿色建筑主阵地
(1)节能降碳成为硬约束: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包括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行、拆除)将被严格管控。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将成为新建建筑的主流方向,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将大规模推进。
(2)绿色建材与循环经济: 对绿色建材、可再生材料、利废建材的需求将激增。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将成为衡量城市和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筑-建材”循环产业链的构建迫在眉睫。
(3)与新型能源体系融合: 建筑将从能源消耗者转变为“产消者”。光伏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储能设施等将成为建筑的标配,推动建筑用能结构的根本性优化。
4、市场格局之变:顺应“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优化空间布局
(1)市场重心转移: 建设重点将从过去大规模的新城新区建设,转向以城市更新、存量提升、县城补短板、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建筑企业需要适应从“造新城”到“优老城”、从“城市中心”到“县域乡村”的市场空间变化。
(2)差异化竞争: 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将带来差异化的建筑需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区域定位,提供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
(3)基础设施升级: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意味着对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质量、韧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为专业化的基建企业带来机遇。
5、质量安全之变:筑牢“安全屏障”,强化建筑本质安全
(1)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 “质量强国”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对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安全、耐久性的要求达到新高度。终身责任制、质量追溯体系将更加严格。
(2)安全生产的底线思维: “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是刚性要求。智能监控、预警系统等科技兴安手段将得到强制性应用,安全生产管理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3)建筑韧性与防灾能力: 建筑不仅要保证自身安全,还要提升在应对地震、洪涝、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时的韧性,成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屏障。
6、产业生态之变: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行业价值链
(1)产业链协同: 建筑业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与先进制造业(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现代服务业(如工程咨询、物业管理、设施运营)、信息技术业(如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建筑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2)产业工人队伍变革: 随着技术升级,对一线工人的技能要求将从“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不久前,《人民日报》连续推出8篇 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系列“钟才文”文章。其中《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一文,清晰勾勒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
1、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蕴含重大机遇。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
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等密度仍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仍然能够产生长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城际铁路和跨江、跨海桥梁等区域间通道建设,对改善交通物流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明显,这方面投资需求还很大。
中国在算力网络、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快速增长,将为全球创造广阔市场空间。
2、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蕴含重大机遇。
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内涵更加丰富。
中国将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完善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还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对城中村、老旧小区等进行改造提升,加强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等建设。
满足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3、共建“一带一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硬联通”扎实推进,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钱凯港、蒙内铁路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驼队”。“软联通”持续推进,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合作文件,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份自贸协定。
4、民生项目
“心联通”不断深化,农业、教育、医疗、减贫、水利、防灾减灾等领域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有效增进了共建国家人民福祉。
从国际视野看,中国建筑企业将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指引下,从过去的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标准、品牌的综合输出,在全球市场展现中国建造的新形象。尽管转型过程伴随阵痛,但最终将推动建筑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空间支撑。
来源:新华网,友绿网,建设通,推荐关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